——写给每一位还记得猪油香的朋友
说起猪油,八零后甚至六零后、七零后的人,怕是都有一段回忆。小时候厨房里飘出来的香味,大多都绕不开一勺猪油。那时它像珍宝,炒菜提香,蒸饭点亮一抹晶亮。可谁曾想,短短几十年光景,猪油居然从“饭桌上的红人”变成了“健康黑名单”的常客。曾经人见人夸,如今却让人一提就皱眉。有人还开玩笑:现在吃猪油,嘴巴是满足的,心里却慌得很。
到底这“一勺猪油”,是良药还是催命符?今天就唠唠这个话题。
老一辈总说:“一勺猪油,顶五副药。”可细想想,这话真的靠谱吗?猪油确实不简单,香气四溢不说,还含有不少营养。里头有维生素D、脂溶性维生素,还有锌铜这些矿物质。维生素D含量,连黄油都比不过,除了鱼肝油,能比它高的也没几个。偶尔吃点猪油,对补钙、骨头健康有点好处。
可是,咱们得实话实说:猪油里含得最多的,还是脂肪,而且是饱和脂肪。饱和脂肪这个东西,吃得多了可不是闹着玩的,它会让血里的“坏胆固醇”往上飙,心血管的毛病就容易跟着上门。猪油的饱和脂肪含量,比普通植物油高一倍还多!
再说那句“一勺猪油等于五副药”,大多是图个嘴快。猪油里有没有药用价值?确实,《本草纲目》里有几句夸过猪油,说它对肠胃、通便有点帮助,但那都是讲究“对症”——不是啥毛病都靠它。现代医学研究,猪油最大的本事其实就是能量高、味道香,没见过谁拿它当药治病。
说到健康,很多人干脆“拒绝猪油,只用植物油”。可植物油真就是完美的吗?其实也没那么简单。
猪油里饱和脂肪多,吃多了,血脂容易升,心脑血管压力大。尤其是咱们年纪大了,血管弹性本就差了,再来一波油脂冲击,说不定哪天就出事。
植物油好在哪?不饱和脂肪多,能降血脂,对血管有点好处。但是——可别忽略了,植物油不耐高温,炒菜一热,反式脂肪酸就出来捣乱了,这玩意儿比饱和脂肪还要“狠”。而且植物油存放时间久了,易氧化坏掉,也会生成伤身的东西。
所以专家才建议,猪油、植物油都别单一着吃,两者换着来,补全彼此的短板。吃油,关键不是“谁好谁坏”,而是要“不过量”“不反复加热”“不贪新鲜自榨油”。一旦存久了、炸糊了,油里就藏着不少伤肝伤肾的东西,千万要当心。
为什么爷爷奶奶整天吃猪油,反倒没多少“三高”?有人纳闷,咱们小时候家里顿顿猪油拌饭,怎么爷爷奶奶、父母那辈很少有三高、心脏病、癌症?
其实道理很简单。那会儿生活清苦,油腻难得一见。每天干农活、搬砖头、挑水——体力劳动一天到晚不停歇。饭里有点猪油,吃得香,补得上能量,人还得靠油顶着活。那点油还没等存进身体,全消耗在劳动里了。
可咱们现在呢?经济宽裕了,饭桌上肉多了、油也多了,运动却越来越少。电视一坐就是一晚上,电梯一坐到顶楼。心脑血管哪还撑得住?调查显示,这些年大家油吃得是越来越多,病也就跟着多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再强调:每天的饱和脂肪不能超过总热量的十分之一。要是血压、血脂、血糖本来就高,或者动过心脏手术,猪油就真得少碰为妙。
油不是越贵越好,花样越多越好,而是适合自己、不过量最重要。
猪油和植物油,搭着吃,才能补短板。别一根筋地迷信谁都“有害”。
吃油,重在新鲜、卫生,老油、反复炸油、小作坊油都得避开。
说到底,油是生活的点缀,是饭菜的灵魂,但绝不是健康的主角。三分油七分菜,才是长久之计。吃油,不必谈虎色变,也别贪多无度。饭桌上多一份平和,日子就多一份踏实。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想起了童年一勺猪油的香,也希望能让你在健康的路上多走一步。别忘了,把这些“油腻”的真话,也告诉身边爱吃油的亲人吧。
——愿每位朋友,吃得安心,活得健康!
新宝配资-威海期货配资-在线配资开户-炒股最好用的手机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