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竹刻
i
l
t
竹韵凝刀锋,刻痕载春秋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其保护、传承和发展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具有深远意义。“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刻指明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
展开剩余81%2025年6月24-25日,来自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非遗深度文化之旅赴湖州“竹影镌韵,刻痕留香”实践服务团的成员们,在陈颖、陈蓓蓓等老师的带领下,怀揣着对传统工艺的热爱,走进安吉县景坞村、德清县筏头村以及当地企业和非遗手作艺术馆,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交流,为非遗竹刻产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壹
青筠传古意
安吉,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依托深厚的竹文化底蕴,积极探索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发展路径。实践服务团首先抵达了景坞村,这个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熠熠生辉的典范。景坞村拥有丰富的竹文化资源,依托这些资源,当地将竹刻技艺与非遗活态传承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
贰
竹博探幽境
团队前往了安吉县竹博园,一个集竹文化展示、竹种资源保护、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在这里,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竹材的特性和应用价值,为后续竹刻技艺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实践团深入筏头村竹林开展实地考察。放眼望去,广袤的竹林中毛竹占据主导,淡竹、刚竹零星点缀其间,构成独特的生态景观。考察过程中,村委书记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筏头村的竹林管理经验。他指出,筏头村始终秉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的发展理念,将竹林资源保护与开发纳入全县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推动竹产业提质增效。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此次考察加深了他们对竹林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为后续竹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素材。
叁
非遗焕新生
6月24日,在心然竹木工艺品厂厂长郭建平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详细了解了竹刻艺术的市场现状、创作流程以及带动村民致富的模式。郭厂长介绍,工厂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将竹刻工序拆分,让留守老人、妇女在家就能完成基础雕刻工作,有效促进了当地村民的增收。实践服务团认为,这一模式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建议进一步深化合作,通过提供更多技艺培训、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销售渠道,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参与竹刻产业。同时,他也坦诚地指出了竹刻传承面临的困境,即传承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学习竹刻技艺的意愿不高。团队成员对如何解决传承竹刻非遗技艺以及景坞村的乡村产业经济振兴这一困境有了新的思考。
肆
刀笔见真章
6月25日,实践团前往莫干山镇非遗手作艺术馆,循着非遗竹刻文化的脉络,与非遗传承人朱昶红大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朱大师不仅讲述了德清县非遗竹刻发展历史以及亲手操作的细节和难点,还亲自教授团队成员进行制作竹艺品。她强调,想要靠非遗竹刻走向富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年轻人有一颗沉稳的心去钻研非遗竹刻文化的内涵,去用时间去沉淀制作非遗竹刻工艺品的意境,从而提高制作非遗竹刻的技艺。在这里,同学们不仅仅理解到非遗竹刻产品的物质价值,而且领会到非遗竹刻的国学文化和艺术气息。
伍
实践总结
如今非遗传承的时代使命已然交付于青年一代,亟待青年以创新之力,让非遗竹刻艺术打破时空界限,深度融入当代生活场景,彰显其跨越千年的文化价值。正如实践团队负责人王朵儿同学所言:“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走进了竹刻的世界,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在亲手体验竹刻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每一件艺术品背后的匠心与传承。竹刻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传承。未来,我们希望能为竹刻文化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门传统艺术,推动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璀璨新姿”
文案 | 王朵儿
排版 | 孙笑涵
审核 | 陈蓓蓓
发布于:北京市新宝配资-威海期货配资-在线配资开户-炒股最好用的手机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